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市场动态


腺嘌呤DNA甲基化在转录许可染色质中的广泛存在揭示真核生物表观遗传进化新机制


  市场动态     |      2025-11-19
摘要:研究针对真核生物中N6-甲基腺嘌呤(6mA)的存在与功能争议,通过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对18种单细胞真核生物进行碱基分辨率6mA分析。
在真核生物表观遗传学领域,DNA甲基化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机制一直备受关注。5-甲基胞嘧啶(5mC)作为最典型的DNA甲基化形式,其功能和机制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另一种甲基化形式——N6-甲基腺嘌呤(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存在和功能却长期存在争议。许多相互矛盾的研究报告使得科学界对6mA在真核基因组中的真实作用莫衷一是。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方法学上的局限性,特别是检测技术可能带来的假象。
尽管如此,一些单细胞真系,包括纤毛虫、早期分支真菌和藻类衣藻,确实显示出强烈的6mA信号,这引发了关于其起源和进化作用的疑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由Alex de Mendoza领导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突破性研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揭示了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存在和进化意义。
肥胖重塑脂肪组织中CD8+ T细胞的铁代谢以加剧代谢性炎症
 图1 肥胖重塑脂肪组织中CD8+ T细胞的铁代谢以加剧代谢性炎症
研究人员应用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以碱基对分辨率分析了代表所有主要超群的18种单细胞真核生物的6mA模式。他们发现,强烈的6mA模式仅出现在编码腺嘌呤甲基转移酶AMT1的物种中。值得注意的是,6mA持续积累在转录起始位点下游,位于H3K4me3标记的核小体之间,表明其与转录激活存在保守关联。
研究团队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对231种真核生物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MT-A70甲基转移酶系统发育分析;使用牛津纳米孔R9.4.1和R10.4.1技术对18种真核生物进行全基因组DNA测序和修饰碱基识别;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分析组蛋白修饰H3K4me3和H3K27ac的分布;利用RNA-seq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并对四种真核生物进行H3K4me3抑制剂处理实验,以研究组蛋白修饰与6mA沉积的因果关系。
AMT1是祖先基因但在真核生物中反复丢失
为了阐明MT-A70甲基转移酶的起源和进化,研究人员检查了231个真核生物基因组和转录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MT-A70家族包括六个已确立的真核生物家族:AMT1、AMT6/7、AMT2/5、METTL3、METTL14和METTL4。值得注意的是,原核生物序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进化枝,表明MT-A70具有细菌起源,在真核生物进化早期被继承。
研究发现,所有六个MT-A70家族都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超群中,表明它们在最后真核生物共同祖先(LECA)之前已经复制。RNA相关的METTL3和METTL14在整个物种系统发育中共同出现,模式类似于DNA相关的AMT1和AMT6/7,表明这两种酶对在真核生物中具有保守的异源二聚体关联。
6mA在编码AMT1的物种中与转录相关
基于AMT1的分布,研究人员搜索了具有可检测基因组6mA的真核生物谱系。为了避免细菌污染,他们专注于无菌培养的物种。研究选择包括15个编码AMT1的物种和3个缺乏AMT1直系同源物作为阴性对照的物种。
在所有编码AMT1的物种中,AT是主要的甲基化背景,尽管AA也显示出明显的甲基化水平。ApT位点在所有编码AMT1的物种中显示对称甲基化。相比之下,缺乏AMT1的物种在二核苷酸背景中的差异可忽略不计,AA二核苷酸富集程度最高。
研究人员随后检查了6mA的基因组分布。在缺乏AMT1的物种中,6mA在基因和转座子(TE)中均匀出现,与背景噪声一致。相反,在编码AMT1的物种中,AT甲基化峰值出现在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基因内6mA与基因转录活性相关。
阶段特异性转录独立于6mA发生
研究人员测试了6mA在转录变化时的可变性。他们选择了变形虫A. castellanii、真菌S. punctatus、鱼孢菌C. fragrantissima和C. perkinsii,因为这些生物具有不同的细胞阶段,可以在培养中分离。
所有物种在ApT和基因水平分辨率上呈现静态的6mA甲基化组,大多数基因显示最小的6mA差异。在N. gruberi中,使用R9纳米孔化学称为甲基化的644个基因,在23°C和30°C下显示可比较的6mA水平,尽管使用了R10化学和不同的分析流程。当计算阶段间差异表达基因的总数,并将这些与沿基因体显示>1% 6mApT水平变化的基因重叠时,研究人员观察到数千个基因改变表达而没有任何可检测的6mA改变。
5mC和6mA在真核生物中标记不同功能
由于5mC是真核生物中另一种广泛的DNA甲基化形式,研究人员检查了其与6mA在他们物种集中的关系。他们发现了多样的情况——物种表现出不可检测的5mC水平伴随高6mA,而其他物种专门含有5mC。一些物种呈现两种修饰,而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两种都没有。
研究人员发现,6mA的突变效应在富集区域最为明显,特别是在TSS后。在大多数物种中,6mA与ApT组成没有明显关联。在一些物种中,甲基化基因比未甲基化基因具有更高的ApT密度,与5mC看到的模式相反。带有H3K4me3的核小体与6mA共定位
研究结果与先前报告一致,表明6mA在核小体连接DNA中富集。在纤毛虫中,删除AMT1破坏了6mA模式,导致TSS周围核小体定位更加分散。数据集中的大多数物种也显示周期性6mA模式。
为了探究什么塑造了6mA模式及其与核小体的联系,研究人员对两个TSS相关和转录活性组蛋白标记——组蛋白3赖氨酸4三甲基化(H3K4me3)和赖氨酸27乙酰化(H3K27ac)进行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
两个组蛋白标记显示预期的TSS后富集,峰值宽度小于1,000 bp。研究人员随后按H3K4me3信号对基因进行分组,发现6mA与这种组蛋白标记紧密重叠。相比之下,H3K4me3峰值之外的基因组区域在所有物种中具有显著较低的6mA水平。
为了直接测试H3K4me3沉积是否影响6mA存在,研究人员用H3K4me3抑制剂处理A. castellanii。他们使用OICR-9429和Piribedil,这些抑制剂阻断WDR5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相互作用。两种抑制剂导致H3K4me3水平的剂量依赖性降低,而总H3水平不受影响。在最高抑制剂浓度下,研究人员分析了处理和DMSO对照样品中的6mA甲基化组。此外,6mA水平在抑制剂和对照组之间显示最小差异,无论是全局还是在H3K4me3峰值上,表明H3K4me3不直接决定这些物种中的6mA沉积。
MT-A70 6-甲基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起源与反复丢失
图2 MT-A70 6-甲基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起源与反复丢失
这项研究证实了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存在,并追踪其起源至最后真核生物共同祖先(LECA)。广泛的采样支持了一个祖先的AMT1通路,与真核生物生命树的有争议的根位置无关。与5mC DNMTs通过独立细菌转移被LECA获取不同,6mA MT-A70甲基转移酶可能通过单一事件从细菌供体继承。
研究证实牛津纳米孔作为6mA检测的可靠平台,展示了在具有不同基因组组成的物种中强大且可重复的模式。长读长碱基对分辨率图谱避免了其他方法的缺陷。作为一个例子,在T. vaginalis中,基于抗体的下拉表明6mA在Maverick反转录转座子中富集,其中短读长映射伪像很常见。相比之下,纳米孔数据在转录基因上显示强烈的周期性6mA模式,而在TE中没有富集,与其他真核生物的模式一致。
AMT1通路反复丢失的发现挑战了关于DNA甲基化进化的假设。与DNMTs和RNA m6A METTL3/METTL14通路类似,6mA-AMT1通路在真核生物中经常丢失。由于6mA没有明显的突变效应,这些丢失可能反映了进化偶然性,6mA的作用被替代机制补偿。这在现存真核生物中产生了6mA和5mC的不同组合。
因此,6mA与转录强烈相关,在高度表达基因中富集,但其动态性似乎有限。在数据集中的五个物种中,6mA在转录扰动下显示微小变化。在另一个最近发表的例子中,真菌Phycomyces blakesleeanus和Mucor lusitanicus也显示适度的6mA动态,尽管有处理特定的转录变化。类似地,纤毛虫和M. lusitanicus中的AMT1敲除导致有限的转录变化,而发育转录变化很少改变5mC模式。
6mA在核小体定位中的功能仍不清楚,因为具有突变AMT1的纤毛虫表现无序核小体,但通常仍然可行,主要在性繁殖中致命地受影响。考虑到H3K4me3作为TSS后标记的广泛存在,即使在缺乏6mA的物种中,后者可能非必需或容易在该区域被替代。值得注意的是,H3K4me3和H2A.Z通常与真核生物中的5mC反相关,因此H3K4me3-6mA联系可能进一步促进染色质区室化。
在鱼孢菌中,p1 PHD域表明可能的H3K4me3识别。因此,H3K4me3-6mA之间的层次关系可能独立进化,或者它们的共存可能仅仅反映转录的下游结果,而不是直接因果联系。生物物理上,6mA被认为降低双链DNA稳定性,这种效应可能有利于高度表达基因起始处的转录。然而,要理解6mA作为表观遗传标记的作用,识别潜在阅读器是关键。类似地,尽管5mC使DNA变硬,但其在真核生物中的功能更依赖于相关阅读器或抑制转录因子结合,而不是内在生物物理特性。
有趣的是,5mC主要保留在主要多细胞真核生物谱系(植物、动物和双核菌)中,而AMT1-6mA通路在这些谱系中丢失。在植物和动物中,5mC进化为甲基化基因体,取代TSS后区域中的6mA,但这种替代不可能是6mA丢失的唯一原因。植物和动物的单细胞亲属具有与6mA共存的基因体5mC,表明6mA和5mC具有独特作用,即使发现在相同区域。
总之,这些数据重塑了对6mA功能和进化的理解,强调6mA和5mC都是原始真核生物染色质工具包的组成部分。尽管纤毛虫引领了我们对真核生物中6mA的理解,它们 drastically 不寻常的基因组组织,具有小核和大核,以及MT-A70s的谱系特异性扩展,将受益于来自替代谱系的补充见解。通过将分类单元采样扩展到具有规范基因组的易处理物种,这项工作为阐明6mA功能和理解为什么该通路在主要多细胞谱系中丢失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1] Adenine DNA methylation associated with transcriptionally permissive chromatin is widespread across eukaryotes

 

摘要:研究针对真核生物中N6-甲基腺嘌呤(6mA)的存在与功能争议,通过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对18种单细胞真核生物进行碱基分辨率6mA分析。
在真核生物表观遗传学领域,DNA甲基化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机制一直备受关注。5-甲基胞嘧啶(5mC)作为最典型的DNA甲基化形式,其功能和机制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另一种甲基化形式——N6-甲基腺嘌呤(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存在和功能却长期存在争议。许多相互矛盾的研究报告使得科学界对6mA在真核基因组中的真实作用莫衷一是。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方法学上的局限性,特别是检测技术可能带来的假象。
尽管如此,一些单细胞真系,包括纤毛虫、早期分支真菌和藻类衣藻,确实显示出强烈的6mA信号,这引发了关于其起源和进化作用的疑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由Alex de Mendoza领导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突破性研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揭示了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存在和进化意义。
肥胖重塑脂肪组织中CD8+ T细胞的铁代谢以加剧代谢性炎症
 图1 肥胖重塑脂肪组织中CD8+ T细胞的铁代谢以加剧代谢性炎症
研究人员应用牛津纳米孔测序技术,以碱基对分辨率分析了代表所有主要超群的18种单细胞真核生物的6mA模式。他们发现,强烈的6mA模式仅出现在编码腺嘌呤甲基转移酶AMT1的物种中。值得注意的是,6mA持续积累在转录起始位点下游,位于H3K4me3标记的核小体之间,表明其与转录激活存在保守关联。
研究团队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对231种真核生物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MT-A70甲基转移酶系统发育分析;使用牛津纳米孔R9.4.1和R10.4.1技术对18种真核生物进行全基因组DNA测序和修饰碱基识别;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分析组蛋白修饰H3K4me3和H3K27ac的分布;利用RNA-seq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并对四种真核生物进行H3K4me3抑制剂处理实验,以研究组蛋白修饰与6mA沉积的因果关系。
AMT1是祖先基因但在真核生物中反复丢失
为了阐明MT-A70甲基转移酶的起源和进化,研究人员检查了231个真核生物基因组和转录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MT-A70家族包括六个已确立的真核生物家族:AMT1、AMT6/7、AMT2/5、METTL3、METTL14和METTL4。值得注意的是,原核生物序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进化枝,表明MT-A70具有细菌起源,在真核生物进化早期被继承。
研究发现,所有六个MT-A70家族都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生物超群中,表明它们在最后真核生物共同祖先(LECA)之前已经复制。RNA相关的METTL3和METTL14在整个物种系统发育中共同出现,模式类似于DNA相关的AMT1和AMT6/7,表明这两种酶对在真核生物中具有保守的异源二聚体关联。
6mA在编码AMT1的物种中与转录相关
基于AMT1的分布,研究人员搜索了具有可检测基因组6mA的真核生物谱系。为了避免细菌污染,他们专注于无菌培养的物种。研究选择包括15个编码AMT1的物种和3个缺乏AMT1直系同源物作为阴性对照的物种。
在所有编码AMT1的物种中,AT是主要的甲基化背景,尽管AA也显示出明显的甲基化水平。ApT位点在所有编码AMT1的物种中显示对称甲基化。相比之下,缺乏AMT1的物种在二核苷酸背景中的差异可忽略不计,AA二核苷酸富集程度最高。
研究人员随后检查了6mA的基因组分布。在缺乏AMT1的物种中,6mA在基因和转座子(TE)中均匀出现,与背景噪声一致。相反,在编码AMT1的物种中,AT甲基化峰值出现在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基因内6mA与基因转录活性相关。
阶段特异性转录独立于6mA发生
研究人员测试了6mA在转录变化时的可变性。他们选择了变形虫A. castellanii、真菌S. punctatus、鱼孢菌C. fragrantissima和C. perkinsii,因为这些生物具有不同的细胞阶段,可以在培养中分离。
所有物种在ApT和基因水平分辨率上呈现静态的6mA甲基化组,大多数基因显示最小的6mA差异。在N. gruberi中,使用R9纳米孔化学称为甲基化的644个基因,在23°C和30°C下显示可比较的6mA水平,尽管使用了R10化学和不同的分析流程。当计算阶段间差异表达基因的总数,并将这些与沿基因体显示>1% 6mApT水平变化的基因重叠时,研究人员观察到数千个基因改变表达而没有任何可检测的6mA改变。
5mC和6mA在真核生物中标记不同功能
由于5mC是真核生物中另一种广泛的DNA甲基化形式,研究人员检查了其与6mA在他们物种集中的关系。他们发现了多样的情况——物种表现出不可检测的5mC水平伴随高6mA,而其他物种专门含有5mC。一些物种呈现两种修饰,而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两种都没有。
研究人员发现,6mA的突变效应在富集区域最为明显,特别是在TSS后。在大多数物种中,6mA与ApT组成没有明显关联。在一些物种中,甲基化基因比未甲基化基因具有更高的ApT密度,与5mC看到的模式相反。带有H3K4me3的核小体与6mA共定位
研究结果与先前报告一致,表明6mA在核小体连接DNA中富集。在纤毛虫中,删除AMT1破坏了6mA模式,导致TSS周围核小体定位更加分散。数据集中的大多数物种也显示周期性6mA模式。
为了探究什么塑造了6mA模式及其与核小体的联系,研究人员对两个TSS相关和转录活性组蛋白标记——组蛋白3赖氨酸4三甲基化(H3K4me3)和赖氨酸27乙酰化(H3K27ac)进行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
两个组蛋白标记显示预期的TSS后富集,峰值宽度小于1,000 bp。研究人员随后按H3K4me3信号对基因进行分组,发现6mA与这种组蛋白标记紧密重叠。相比之下,H3K4me3峰值之外的基因组区域在所有物种中具有显著较低的6mA水平。
为了直接测试H3K4me3沉积是否影响6mA存在,研究人员用H3K4me3抑制剂处理A. castellanii。他们使用OICR-9429和Piribedil,这些抑制剂阻断WDR5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相互作用。两种抑制剂导致H3K4me3水平的剂量依赖性降低,而总H3水平不受影响。在最高抑制剂浓度下,研究人员分析了处理和DMSO对照样品中的6mA甲基化组。此外,6mA水平在抑制剂和对照组之间显示最小差异,无论是全局还是在H3K4me3峰值上,表明H3K4me3不直接决定这些物种中的6mA沉积。
MT-A70 6-甲基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起源与反复丢失
图2 MT-A70 6-甲基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起源与反复丢失
这项研究证实了6mA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存在,并追踪其起源至最后真核生物共同祖先(LECA)。广泛的采样支持了一个祖先的AMT1通路,与真核生物生命树的有争议的根位置无关。与5mC DNMTs通过独立细菌转移被LECA获取不同,6mA MT-A70甲基转移酶可能通过单一事件从细菌供体继承。
研究证实牛津纳米孔作为6mA检测的可靠平台,展示了在具有不同基因组组成的物种中强大且可重复的模式。长读长碱基对分辨率图谱避免了其他方法的缺陷。作为一个例子,在T. vaginalis中,基于抗体的下拉表明6mA在Maverick反转录转座子中富集,其中短读长映射伪像很常见。相比之下,纳米孔数据在转录基因上显示强烈的周期性6mA模式,而在TE中没有富集,与其他真核生物的模式一致。
AMT1通路反复丢失的发现挑战了关于DNA甲基化进化的假设。与DNMTs和RNA m6A METTL3/METTL14通路类似,6mA-AMT1通路在真核生物中经常丢失。由于6mA没有明显的突变效应,这些丢失可能反映了进化偶然性,6mA的作用被替代机制补偿。这在现存真核生物中产生了6mA和5mC的不同组合。
因此,6mA与转录强烈相关,在高度表达基因中富集,但其动态性似乎有限。在数据集中的五个物种中,6mA在转录扰动下显示微小变化。在另一个最近发表的例子中,真菌Phycomyces blakesleeanus和Mucor lusitanicus也显示适度的6mA动态,尽管有处理特定的转录变化。类似地,纤毛虫和M. lusitanicus中的AMT1敲除导致有限的转录变化,而发育转录变化很少改变5mC模式。
6mA在核小体定位中的功能仍不清楚,因为具有突变AMT1的纤毛虫表现无序核小体,但通常仍然可行,主要在性繁殖中致命地受影响。考虑到H3K4me3作为TSS后标记的广泛存在,即使在缺乏6mA的物种中,后者可能非必需或容易在该区域被替代。值得注意的是,H3K4me3和H2A.Z通常与真核生物中的5mC反相关,因此H3K4me3-6mA联系可能进一步促进染色质区室化。
在鱼孢菌中,p1 PHD域表明可能的H3K4me3识别。因此,H3K4me3-6mA之间的层次关系可能独立进化,或者它们的共存可能仅仅反映转录的下游结果,而不是直接因果联系。生物物理上,6mA被认为降低双链DNA稳定性,这种效应可能有利于高度表达基因起始处的转录。然而,要理解6mA作为表观遗传标记的作用,识别潜在阅读器是关键。类似地,尽管5mC使DNA变硬,但其在真核生物中的功能更依赖于相关阅读器或抑制转录因子结合,而不是内在生物物理特性。
有趣的是,5mC主要保留在主要多细胞真核生物谱系(植物、动物和双核菌)中,而AMT1-6mA通路在这些谱系中丢失。在植物和动物中,5mC进化为甲基化基因体,取代TSS后区域中的6mA,但这种替代不可能是6mA丢失的唯一原因。植物和动物的单细胞亲属具有与6mA共存的基因体5mC,表明6mA和5mC具有独特作用,即使发现在相同区域。
总之,这些数据重塑了对6mA功能和进化的理解,强调6mA和5mC都是原始真核生物染色质工具包的组成部分。尽管纤毛虫引领了我们对真核生物中6mA的理解,它们 drastically 不寻常的基因组组织,具有小核和大核,以及MT-A70s的谱系特异性扩展,将受益于来自替代谱系的补充见解。通过将分类单元采样扩展到具有规范基因组的易处理物种,这项工作为阐明6mA功能和理解为什么该通路在主要多细胞谱系中丢失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1] Adenine DNA methylation associated with transcriptionally permissive chromatin is widespread across eukary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