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够从单个组织样本中重建癌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就是进化过程。这种进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愿望是利用新方法在早期阶段检测癌症,最终目标是阻断这一过程。这种名为SCIFER的新方法于7月3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血浆蛋白质组学揭示脑与免疫系统衰老与健康寿命及长寿的关联机制
衰老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慢性疾病的核心因素,但人类器官的衰老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方法难以精准评估特定器官的生物学年龄。更关键的是,器官衰老如何影响疾病发生和寿命,以及哪些器官对长寿最为关键,这些问题的答案仍不明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Hamilton Se-Hwee Oh、Tony Wyss-Coray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研究,通过大规模血浆蛋白质组分析揭开了器官衰老与健康的奥秘。

小鼠GABA能神经元发育中前体细胞成熟能力的时序调控机制解析
在哺乳动物大脑发育过程中,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的多样性产生是一个精妙调控的过程。Max Planck Society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研究中,通过多组学方法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虽然GE前体细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分化能力,能够持续产生相同的神经元亚型,但这些神经元亚型的成熟速度却会随着发育阶段而变化。这种"成熟能力"的时序变化主要由染色质重塑和NFIB转录因子调控网络驱动。

脑脊液中谷胱甘肽氧化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作为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中氧化应激被公认是关键推手。然而,由于脑组织的不可及性,临床一直缺乏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氧化状态的可靠生物标志物。由谢菲尔德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了创新性的质谱工作流程:通过免疫去除高丰度蛋白后的脑脊液样本,同步分析蛋白质组(699种蛋白定量)、半胱氨酸氧化状态(检测531个可逆氧化位点)及谷胱甘肽氧化比例。

新生儿缺血性海马早期转录响应揭示细胞特异性脆弱机制与神经保护新靶点
挪威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性研究。研究人员采用改良Vannucci法建立P8(相当于人类妊娠32-42周)小鼠缺氧缺血模型,通过单核RNA测序(snRNA-seq)结合独创的机器学习分类系统,绘制了包含42万细胞的参考图谱。

Nature最新化学突破:制造出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抗癌药物
化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控制和修改一种广泛用于药物的化合物,包括一种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这项研究由布里斯托大学牵头,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还发现了一种与化学反应相关的新机制,只需在化学反应中添加一种常见试剂,就可以将化合物的形状从右手性转变为左手性。

CRISPR激活筛选揭示BACE1驱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机制及治疗潜力
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Chafe团队通过体内全基因组CRISPR激活筛选,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关键驱动因子——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β-分泌酶1(BACE1)。

CD4+ T细胞通过激活库普弗细胞分泌IL-27逆转HBV诱导的CD8+ T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研究揭示了慢性HBV感染中CD4+ Teff细胞通过CD40-CD40L轴激活肝脏库普弗细胞(KCs),促使其分泌IL-12和IL-27,从而逆转HBV特异性CD8+ T细胞功能衰竭的新机制。该发现为慢性乙肝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论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

晨练与午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炎症标志物的差异化影响: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研究
研究发现,与晨练相比,午练能更有效维持血糖稳定,且与较低的皮质醇和炎症标志物(CRP、NT-proBNP)水平相关。该研究为优化糖尿病运动干预时间提供了临床依据,发表于《Diabetolo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