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Eε4(APOE4)等位基因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最强遗传风险因素,携带两个拷贝可使AD风险增加8-12倍。然而,基因型如何通过代谢通路影响疾病进程?饮食干预能否针对性调节高危人群的代谢特征?这些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难点。由Yuxi Liu、Dong D. Wang等组成的国际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重要成果。研究创新性地整合美国护士健康研究(NHS)4,215名女性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1,490名男性长达34年的前瞻性数据,结合血浆代谢组学(401种代谢物)、基因分型

真菌共生与致病性的pH碱化调控机制:转录因子Dal81与Stp2的协同作用
为揭开这一谜团,由Xinhua Huang和Changbin Chen领衔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重要成果。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大规模遗传筛选,从674个基因敲除突变体中鉴定出23个具有碱化缺陷的候选基因,其中编码Zn(II)2Cys6转录因子的Dal81表现出与Stp2类似的完全碱化能力丧失。通过构建原养型背景的dal81Δ/Δ突变体,研究证实Dal81缺失会导致体外和吞噬溶酶体中的碱化缺陷,且与stp2Δ/Δ双敲除突变体表现出协同效应。

人类皮下脂肪组织的单细胞DNA甲基化与三维基因组图谱揭示肥胖与炎症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开创性研究通过单核甲基化-3C测序(snm3C-seq)结合单核RNA测序(snRNA-seq),首次绘制了人类皮下脂肪组织(SAT)的细胞类型分辨率表观基因组图谱。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与髓系细胞存在显著的甲基化(mCG)差异,鉴定出TET1和DNMT3A为关键调控因子

靶向小细胞外囊泡中网状蛋白4(RTN4)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转移并增强免疫治疗效果的机制研究
研究团队通过分离非转移性和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血浆中的小细胞外囊泡(sEV),发现转移组sEV中网状蛋白4(RTN4)表达显著升高。临床数据分析显示RTN4与晚期TNBC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靶向TROP-2抗体偶联药物sacituzumab tirumotecan联合PD-L1抑制剂tagitanlimab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II期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肿瘤治疗领域迎来重要突破!最新发表在权威期刊的研究揭示了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sacituzumab tirumotecan(sac-TMT/MK-2870/SKB264)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tagitanlimab(KL-A167)的强强联合。这项代号为OptiTROP-Lung01的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专门针对无可用药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设计了两套创新给药方案。

靶向转铁蛋白受体(TFRC)的巴伐查尔酮通过铁代谢调控逆转膀胱癌吉西他滨耐药
膀胱癌(BCa)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吉西他滨(Gemcitabine)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常因耐药导致治疗失败。耐药机制与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过表达密切相关,而铁代谢通路(TFRC介导的Fe3+内吞和线粒体铁利用)在DNA修复中起关键作用。

组蛋白伴侣NASP调控组蛋白周转驱动PARP抑制剂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PARP抑制剂(PARPi)在治疗同源重组缺陷肿瘤中取得重大突破,但耐药性仍是临床挑战。研究人员发现PARPi会触发癌细胞染色质组蛋白释放,而靶向组蛋白伴侣NASP可增强PARPi敏感性。该研究揭示了NASP通过TPR结构域维持组蛋白稳定性,与INO80复合物及PARP1协同调控组蛋白周转,为克服PARPi耐药提供了新靶点。

Nature子刊:人工智能在古代微生物中发现新抗生素
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古菌中以前未知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促进下一代抗生素的开发。为了发现古菌中隐藏的潜在抗生素化合物,研究人员求助于人工智能。该团队利用了APEX的更新版本,这是de la Fuente实验室最初开发的一种人工智能工具,用于识别古生物学中的候选抗生素,包括猛犸象等已灭绝动物的蛋白质。

TNF与I型干扰素调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命运转换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炎症与衰老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了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在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型干扰素(IFN-I)动态平衡调控下,通过表观遗传重编程转化为传统树突状细胞样(cDC2-like)的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克隆分化实验(单细胞培养)证实转化是pDC的固有属性,排除了前体细胞污染的争议。然而,转化效率存在个体差异(约30-50%),可能与TNFR1表达异质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