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与午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炎症标志物的差异化影响: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研究

晨练与午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炎症标志物的差异化影响: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研究

研究发现,与晨练相比,午练能更有效维持血糖稳定,且与较低的皮质醇和炎症标志物(CRP、NT-proBNP)水平相关。该研究为优化糖尿病运动干预时间提供了临床依据,发表于《Diabetologia》。

查看详细
双靶点mTORC1/2抑制剂onatasertib联合PD-1抗体toripalimab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双靶点mTORC1/2抑制剂onatasertib联合PD-1抗体toripalimab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虽革新了肿瘤治疗格局,但PD-1/PD-L1抗体单药治疗仅能使部分患者获益。在宫颈癌领域,即使PD-L1阳性患者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不足20%,而PD-L1阴性患者几乎无响应。与此同时,PI3K-AKT-mTOR通路的异常激活在多种肿瘤中被证实可促进免疫逃逸,临床前研究显示mTOR抑制剂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TME)增强PD-1抗体疗效,但缺乏临床证据支持。

查看详细
Nature Genetics:新型标志物可预测癌症患者对化疗是否耐药

Nature Genetics:新型标志物可预测癌症患者对化疗是否耐药

Macintyre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剑桥大学和初创公司Tailor Bio合作,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预测哪些患者不会对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铂类、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产生应答。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23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查看详细
细胞外囊泡:乳腺癌宿主微环境中的

细胞外囊泡:乳腺癌宿主微环境中的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其复杂的转移过程导致患者预后不良。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外囊泡(EVs)作为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关键信使,通过"特洛伊木马"机制在乳腺癌转移中发挥核心作用。

查看详细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癌(HCC)问题,通过分析沙特阿拉伯304例HBV基因型D感染者HBsAg序列,发现N103D、Q30K和I208T三个突变在HCC组显著富集。

查看详细
肠道炎症通过菌群特异性CD4+ T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机制研究

肠道炎症通过菌群特异性CD4+ T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机制研究

来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针对肠道菌群如何引发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这一科学难题,通过小鼠模型揭示了失调的CD4+ Tcomm细胞从肠道浸润至CNS的核心机制。

查看详细
单细胞多组学解析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原型及其临床关联性

单细胞多组学解析大B细胞淋巴瘤微环境原型及其临床关联性

研究采用单细胞核多组学测序(snMultiome)技术,对232例LBCL样本(包括217例肿瘤和15例对照)进行RNA-seq和ATAC-seq联合分析,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LBCL微环境图谱。研究团队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聚类,首次定义了三种微环境原型(LymphoMAPs),并揭示了它们与分子特征、细胞互作和临床预后的深度关联。

查看详细
Nature子刊:ecDNA助力胶质瘤细胞适应微环境

Nature子刊:ecDNA助力胶质瘤细胞适应微环境

南加州大学和希望之城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近日首次发现,对染色体附近的遗传物质进行特征分析,可以预测突变的致癌基因如何重塑DNA并改变肿瘤微环境。染色体外的微小DNA分子一度被忽视,但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这些被称为染色体外DNA(ecDNA)的环状结构能够促进癌症发展。

查看详细
单细胞多组学揭示FABP1+ 肾细胞癌通过脂肪酸重编程激活PLG-PLAT轴驱动肿瘤血管生成

单细胞多组学揭示FABP1+ 肾细胞癌通过脂肪酸重编程激活PLG-PLAT轴驱动肿瘤血管生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创新性研究,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结合功能实验,首次揭示FABP1+肿瘤亚群通过PLG-PLAT信号轴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查看详细